周有光文学院举办“民国时期的尺牍出版与传播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题暨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0-11-26    浏览次数: 642
 

 

近日,周有光文学院在武进校区文正楼第六会议室举办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尺牍出版与传播研究”开题暨学术研讨会.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吴格教授,著名学者、上海图书馆梁颖研究员,上海博物馆柳向春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丁小明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叶康宁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孙田博士等出席研讨会,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研讨会,项目主持人王风丽博士作专题汇报,葛金华副院长主持研讨会。

会上,王风丽博士首先代表课题组从选题由来、课题申报、研究设计、成果预期、项目展开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并就研究重点、难点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格教授指出,“民国时期的尺牍”这个看似平常实则前沿的方向应该有更多青年学者来参与,并逐步形成合力,可以做成一个特色。同时,他还提出本项研究不仅要对民国时期的尺牍出版现状进行梳理,还可以有更多衍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尺牍目录。

梁颖研究员认为,民国时期的尺牍,从文言尺牍到白话书信的概念转变,学界至今没有深入研究和很好梳理。他希望本课题可以厘清尺牍文体、文本及文献的基本范畴。同时,他还指出传统刻帖在尺牍传播史上也有关键意义,也希望引起充分重视。

柳向春研究员重申了尺牍所具有的艺术、实用、文学等多重属性,由此也构成了尺牍研究的不同重点和难点。至于尺牍编目,则更要留意书目与实际出版间的差异,“有目无书”在民国比较常见,这无疑增加了难度,但也能有所突破。

丁小明副教授从目录编订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指出,鉴于尺牍研究还有许多空白,若能编成基本目录,必是一份重要的基础文献,同时如能择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尺牍,撰写解题,则必能为学者利用和市场引导产生有益帮助。

叶康宁教授则从突出重点,选择代表性文本,以专题来展开深入研究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民国尺牍是一个大课题,或许需要数十位学者,甚至几代学人共同努力方能揭其全貌,但如选择一些重要专题进行挖掘,则小课题也能产生大效应。

孙田博士则也强调了尺牍文献的艺术性,特别是刻帖、摹帖在出版史及美术史上的意义,希望课题组能实现交叉学科的研究。

最后,葛金华副院长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各位专家针对本项目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对大家提出的将民国尺牍做成特色专题等建议作了回应。他指出,江南文化研究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团队,该团队始终坚持和聚焦晚清民国,也始终关注日常生活,王风丽老师的项目也就是这个时段和维度上的突破与尝试,学校会大力支持其研究,帮助其打造特色、产出成果。

会后,与会专家还为学院下一轮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古代文学专业老师的选题进行了论证,并与相关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