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6月10日截止)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常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4-05-21    浏览次数: 147
 

各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532”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国际化智造名城和新能源之都建设,2024年常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将重点支持服务我市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决策研究项目。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支持对象

主要支持基于我市一线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为基础的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项目,应有明确的调查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构建形成以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特色的“1028”产业体系发展格局,突出解决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实际问题。优先支持有明确数据来源、研究样本、调研对象,且承担过政府重大调研项目的研究团队开展软科学研究。

二、组织方式

2024年市软科学研究专项分为定向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定向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组织开展,采取经费后补助方式支持,具体申报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确定。一般项目由申报人在指南方向选题范围内自行拟题进行申报,待市科技局发布审核通知后即可开展研究,研究报告网上提交截止日期为2024930日,市科技局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并择优立项。

三、一般项目指南方向

9001 面向常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方向:研究国际科技与教育、人才融合发展的有关启示,总结归纳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常州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优势与存在问题,围绕新时代常州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研究如何打通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提出促进常州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及举措建议。

9002 新发展格局下常州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链布局策略研究。研究方向:聚焦新发展格局下常州“1028”产业体系相关领域创新发展现状,遴选1-2个细分领域为典型案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常州在该领域的创新链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同时结合该领域的全球动态和趋势,研究提出常州在该领域创新链布局的有关建议。

900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研究方向: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特征,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分析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的跃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政策建议。

9004 常州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方向: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从全产业链角度剖析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未来趋势及制约瓶颈,研究提出常州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与政策建议。

9005 新型创新主体培育成长的路径与体制研究。研究方向: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选拔培育等方面,选取研究点开展研究。在深入归纳研究对象的成长特征和规律基础上,从政府治理角度提出有利于促进研究对象成长与发展的推进路径、创新环境和政策建议。

9006 重大科技创新政策跟踪评估研究。研究方向:围绕常州支持创新的政策举措,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科技金融投入等方面选取一个点开展研究。重点对研究对象近年来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总结亮点成绩,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改进及完善工作的有关建议。

9007 常州促进初创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研究。研究方向:选取一批成功案例,就科技金融如何促进初创企业发展壮大,梳理分析相关政策与主要做法。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常州促进初创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政策,剖析发展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9008 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方向:针对战略型、产业型、平台型等不同类型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战略任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等创新活动中承担的不同功能,研究提出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的分类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9009 优化常州高端科技人才长远留存策略的研究。研究方向:准确研判新一轮科技人才竞争格局,梳理高端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和新趋势,分析常州当前高端科技人才吸引和留存策略的有效性与潜在风险,研究用人主体在引才用才留才等方面作用发挥的情况与不足,提出发挥用人主体作用、优化常州高端科技人才长远留存策略的有关建议。

9010 常州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研究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措施和经验做法,全面分析常州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的现状做法,结合常州实际研究提出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配套制度,提出优化完善常州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措施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9011 法治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研究方向:聚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分析法治建设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研究提出科技领域法治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及相关建议。

9012 覆盖科技活动全流程的伦理审查、评估与监管机制研究。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伦理审查与评估如何覆盖科技活动全流程的主要做法与模式。参考先进国家或地区新兴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经验,结合常州各主体科技伦理治理现状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特点,提出符合常州实际的全流程科技伦理审查、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

9013 常州市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路径和策略研究。研究方向:开展适合常州市特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的范围和类别研究,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路径研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长效机制研究,后评估体系建设研究等。

9014 其他相关的软科学研究。研究方向:围绕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和长三角中轴枢纽、打造新能源之都、发展“1028”产业体系相关领域,以及卫健、现代农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绿色低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科普等相关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案例,可自行选题开展研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四、申报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条件

1.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和实施项目所需的组织与管理协调能力,且具有相应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本年度无较长时间出国交流或其它影响课题进度的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相对稳定。

2. 项目负责人应是项目第一承担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并能在法定退休年龄前完成所申报的项目。

3. 同一项目负责人同一年度只能申报1项本计划项目。

4. 本计划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最多可再参与申报1个本计划项目。

(二)申报项目条件

1.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指南方向。实施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实施内容明确,技术路线成熟,预期目标具体,经费预算合理。

2. 申报项目应明确提出具体调研计划或实证分析方案,未列明具体调研对象、样本选择依据、案例资料获取途径的,形式审查不予通过。

3. 项目研究成果至少需提供一篇研究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应聚焦常州,涉及研究目标、现状分析、调研案例、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等内容,实证及调研的文字篇幅应占总篇幅的50%以上。对策建议部分应具有科学依据,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引用或提供的数据应以2023年数据为主,并保证真实性和权威性。研究报告字数应控制在1万至1.5万字之间(调研记录另附),并包含10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

4. 项目研究报告在提交前需完成文稿查重检测,以使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检测为准,全文重复率应在20%以下,严禁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三)限制申报类

1. 项目负责人或企业承担的市科技计划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该项目负责人或企业不得申报:

1)未填报2023年市科技计划在研项目执行情况表;

2202211日起,有终止、撤销;

3202311日起,有总结结题;

4)截止202411日,有应结未结。

2. 研发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3. 已获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4. 未按要求完成上年度科技统计的企业不得申报。

(四)其他事项

1. 2024年常州市科技计划体系见附件2

2. 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申报时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内容见附件),进一步明确各自承诺事项和违背相关承诺的责任。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计划项目。

3. 项目研究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研究涉及人体研究、实验动物、人工智能的项目,应严格遵守科技伦理、实验动物、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4. 严格落实审核推荐责任,项目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按照《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常科发〔20244号)等文件要求,对申报材料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履行项目审核推荐职责。项目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有法人主体责任,在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有弄虚作假、学术剽窃、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良信用行为的,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档案,并按《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常科发〔20246号)做出相应处理。

5. 切实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要求,按照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严格落实省、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切实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科技部《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要求,对因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所获得的项目,将撤销立项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或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6. 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同意其获立项支持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由市科技局通过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对外出版、发表和宣传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等),应标注常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字样。

五、申报程序

(一)申报方式

1. 全面推行无纸化申报,网上申报不提供纸质版申报材料,在线填写以下内容:项目信息表、任务书摘要(或可研摘要、实施情况报告摘要)、项目负责人基本信息表和企业科技发展报告(在市科技服务平台中在线填写)、设计任务书(或项目申报书、可研报告、实施情况报告,格式详见网上申报通知附件)等。

2. 项目申报单位应就网上申报材料的全部内容征得参与者和合作单位同意。项目申报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书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将扫描件以附件形式上传申报系统,其他附件材料应传尽传。

项目申报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由社科处提供,请拟申报老师填报系统前联系社科处工作人员。

(二)申报流程

1.申报人进入常州市科技管理综合服务平台http://kjjyw.changzhou.gov.cn/c/sso/zqtLogin,以下简称市科技服务平台),填写内容并上传材料后提交申报系统。(申报系统需由学校建立下属用户后才可登录,请拟申报老师提前联系社科处工作人员。)

2. 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法人用户,须在市科技服务平台右上角点击下属用户菜单,建立下属用户后进行项目申报。

3.项目限额申报,我校限报20项。若超额申报将进行校内遴选。

4.校内申报截止时间为2024610日。

社科处联系人:余老师,88519553

办公地址:科教城校区文彰楼510

附件:

附件1.“1028”产业体系.docx

附件2.2024年常州市科技计划体系.docx

附件3.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书.docx

附件4.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docx

人文社科处

202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