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等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完善“1028”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2025年常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将重点支持服务我市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决策研究项目。现将有关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支持对象
主要支持基于我市一线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为基础的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项目,应有明确的调查研究对象,重点围绕构建形成以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特色的“1028”产业体系发展格局,突出解决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实际问题。优先支持有明确数据来源、研究样本、调研对象,且承担过政府重点调研项目的研究团队开展软科学研究。
二、组织方式
1.2025年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两类。重点项目单个项目资助经费最高不超过30万元;面上项目采取限额分配,为指导性项目。
2.重点项目采用定向委托的组织方式,由市社科联择优推荐。项目立项按60%前资助,验收通过后再下达40%资助。
3.面上项目由申报人在指南方向选题范围内自行拟题进行申报,待市科技局发布审核通知后即可开展研究,研究报告网上提交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30日,市科技局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并择优立项。
三、项目指南方向
(一)重点项目
CZ4001 常州城市创新文化溯源与演进,培育塑造城市创新发展范式研究
研究方向:以创新为逻辑线,梳理常州城市创新脉络与基因特质,挖掘常州创新文化在各行业领域的鲜活案例,研究分析推动常州创新发展的制度基因、文化基因和生态基因,总结常州城市创新的文化逻辑与实践进路,在塑造新质生产力大趋势下,深入培育城市创新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构建以“创新文化驱动”为内核的城市创新发展范式。
(二)面上项目
CZ4002 常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研究国内外科技与教育、人才一体发展的有关启示,分析当前常州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主要优势与存在问题,围绕常州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如何打通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提出促进常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的模式、路径及举措建议,构建常州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CZ4003 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背景下常州科技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
研究方向:调研分析常州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现状及其对常州科技企业发展的影响,借鉴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先进城市的思路和举措,提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背景下常州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
CZ4004 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谋划企业在创新决策、人才集聚、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的机制,构建企业为主导、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CZ4005 打造常州市高质量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路径与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立足常州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的发展现状,调研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在提升孵化能力方面的主要政策、重要举措、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CZ4006 构建常州特色的概念验证中心体系的研究与建议
研究方向:研究分析国内外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情况,结合常州当前现状,围绕机制创新,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优化整合,提出常州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主要路径、具体范式和对策建议。
CZ4007 常州市中试服务平台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建立健全常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调研分析常州市产业基础、应用需求,梳理总结国内外中试服务平台建设情况,提出常州建设中试服务平台的主要路径、具体范式和对策建议。
CZ4008 常州技术转移模式研究及途径分析
研究方向:研究分析常州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与体制机制,研究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模式,评估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及孵化平台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与运行效能,提出优化技术转移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CZ4009 破除常州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结合常州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深入剖析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探索研究促进常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和重点方向,为破除常州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提出科学、可行、有效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CZ4010 常州与兄弟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服”全链条工作体系对比分析和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对比分析国内先进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服”政策成效,梳理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和新趋势,研究分析常州当前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服”策略的有效性与不足,提出推动常州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服”全链条工作体系策略的有效建议。
CZ4011 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大海外高端人才招引路径和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分析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当前海外高端人才招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常州当前海外高端人才招引政策现状与不足,提出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加大海外高端人才招引科学、可行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建议。
CZ4012 科技镇长团赋能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链党建的路径探索
研究方向:贯彻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链党建,探索研究兼具高校科研资源、政府协调能力和产业服务经验的科技镇长团,如何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将创新资源转化为党建引领效能的实施路径。
CZ4013 合成生物标准化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分析国内外合成生物产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围绕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内容,研究完善合成生物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标准水平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实现路径及相关对策。
CZ4014 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
研究方向:梳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结合常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常州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与创新发展战略路径,以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对策建议。
CZ4015 常州发展空天产业实践路径与政策研究
研究方向:调研常州空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常州发展空天产业既有优势与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常州推动空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CZ4016 促进常州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研究
研究方向:当前国内外数据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常州数据产业的现状与基础,结合实际提出常州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推进路径和对策建议,包括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资源流通转化、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数据产业培育招引等,助力常州抢抓创新风口,为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谋篇布局。
CZ4017 常州科技招商工作定位及实践路径研究
研究方向:调研重点城市科技招商实践经验,研究分析常州当前科技招商工作定位和现状,为常州科技招商在实践上和政策支持上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CZ4018 科技金融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对比分析重点城市与常州科技金融政策与实施效果,研究提出科技金融为常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新发展在实践上和政策支持上的对策建议。
CZ4019 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科技创新服务深度融合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背景下,深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创新服务中的场景应用,高效推进Deepseek等大模型与科技创新服务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流程,提高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实践路径与相关建议。
CZ4020 优化科研诚信管理机制服务常州产业创新发展思考与对策研究
研究方向:调研分析国内外在建立科技诚信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失信行为发现与惩戒处理机制,建立科研诚信档案等方面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全面分析常州科研诚信管理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进一步优化科研诚信管理机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CZ4021 法治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研究
研究方向:聚焦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分析法治建设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研究提出科技领域法治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及相关建议。
CZ4022 其他相关的软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围绕“1028”产业体系相关领域,以及卫健、科技安全、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军民融合、科普等相关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案例,可自行选题开展研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四、申报条件
(一)项目负责人条件
1.项目负责人应具备完成项目所需的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且具有相应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本年度无较长时间出国交流或其它影响课题进度的计划安排,课题组成员相对稳定。
2.同一项目负责人同一年度只能申报1项本专项项目;本计划项目负责人作为项目主要参与人最多可再参与申报1个本专项项目。
(二)申报项目条件
1.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指南方向。实施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实施内容明确,技术路线成熟,预期目标具体,经费预算合理。
2.申报项目应明确提出具体调研计划或实证分析方案,未列明具体调研对象、样本选择依据、案例资料获取途径的,形式审查不予通过。
3.项目研究成果至少需提供一篇研究报告。项目研究报告应聚焦常州,涉及研究目标、现状分析、调研案例、实证研究及对策建议等内容,实证及调研的文字篇幅应占总篇幅的50%以上。对策建议部分应具有科学依据,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引用或提供的数据应以2024年数据为主,并保证真实性和权威性。面上项目的研究报告字数应控制在1万至1.5万字之间(调研记录另附),并包含10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重点项目的研究报告字数在10万字以上,另附至少1篇与课题相关的5000字左右的专题决策咨询报告。
4.项目研究报告在提交前需完成文稿查重检测,以使用“维普论文检测系统”检测为准,全文重复率应在20%以下,严禁使用AI代写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四)限制申报类
1.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市科技计划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该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1)2023年1月1日起,有终止、撤销;
(2)2024年1月1日起,有总结结题;
(3)截止2025年1月1日,有应结未结。
2.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3.已获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
(五)其他事项
1.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必须在项目申报时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内容见附件),进一步明确各自承诺事项和违背相关承诺的责任。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申报本年度计划项目。
2.项目研究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研究涉及人体研究、实验动物、人工智能的项目,应严格遵守科技伦理、实验动物、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3.严格落实审核推荐责任,项目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按照《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常科发〔2024〕4号)等文件要求,对申报材料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履行项目审核推荐职责。项目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有法人主体责任,在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过程中相关责任主体有弄虚作假、学术剽窃、冒名顶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良信用行为的,一经查实,将记入信用档案,并按《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常科发〔2024〕6号)做出相应处理。
4.切实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要求,按照管行业就要管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严格落实省、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切实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科技部《科学技术活动评审工作中请托行为处理规定(试行)》(国科发监〔2020〕360号)要求,对因“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所获得的项目,将撤销立项资格,并对相关责任人或单位进行严肃处理。
5.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应同意其获立项支持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由市科技局通过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对外出版、发表和宣传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论文和专著等),应标注“常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字样。
6.由多家单位合作实施的,项目承担单位须与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资金安排、知识产权归属、法律责任等,协议书以附件形式提交。
五、申报程序
(一)申报方式
1.全面推行无纸化申报,网上申报不提供纸质版申报材料,在线填写以下内容:项目信息表、任务书摘要(或可研摘要、实施情况报告摘要)、项目负责人基本信息表和企业科技发展报告(在市科技服务平台中在线填写)、设计任务书(或项目申报书、可研报告、实施情况报告,格式详见网上申报通知附件)等。
2.项目申报单位应就网上申报材料的全部内容征得参与者和合作单位同意。项目申报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项目负责人科研诚信承诺书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将扫描件以附件形式上传申报系统,其他附件材料应传尽传。
项目申报阶段申报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请先上传空白件,待校内审核结束后由社科处统一提供签字盖章版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
(二)网上申报
1.通过“我的常州”APP扫码登录或江苏政务服务网登录“常州政企通服务平台”。
2.在“兑现服务-兑现申报”页面搜索“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申报事项,阅读申报指南及相关政策文件,下载相关资料,点击“在线办理”进入“常州市科技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科技服务平台)申报,填写内容并上传材料。
3.项目网上申报4月21日开放。
4.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法人用户,须在市科技服务平台右上角点击“下属用户”菜单,建立下属用户后进行项目申报。请联系社科处建立下属用户。
(三)申报推荐
面上项目申报采用限额制,我校限报19个。
(四)校内申报安排
请申报人于5月11日前填写申报系统并提交,申报超过限额将进行校内评审公示,逾期提交不予受理。
校内联系人:余老师,88519553
申报系统技术支持联系电话:88119160。
附件:
1.申报书模板.doc
2.2025年常州市科技计划体系.docx
3.“1028”产业体系.docx
4.科研诚信承诺书(项目负责人、承担单位).docx
人文社科处
2025年4月16日